《雍正王朝》不失为一部良心剧,有了焦晃、唐国强、王绘春等一干老戏骨加盟飙戏,再加上良苦用心编制而成的剧本,看了让人不禁拍案叫绝、大呼过瘾。尤其其中的九子夺嫡场面,可以说是燃爆了全场。
几经打压,九子夺嫡中八爷已然无望,只能铤而走险,“乱”就是了
在夺嫡接近尾声、康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之时,皇位到底传给谁仍旧是一个大大的问号。恰恰此时,西北叛乱发生,康熙不得已放下嫡位传承的“小事”,转而将目光聚焦于平叛维稳的“大事”,故而放出口风要在诸皇子中选派大将军王去西北平叛。
历经几次打击、意志消沉的八爷此时心中又燃起了希望,在给八爷党上课期间,总结出了“谁出任大将军王,谁就是未来的皇帝”这一结论。八爷党骨干成员也纷纷点头称是,老十四审时度势,立马出来“征询”八爷的意见:八哥,我是不是上个折子,保你做大将军王。
老八听闻心里是五味杂陈的,一方面他对储君之位念念不忘,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自己已然夺嫡无望,不经意间道出了心里话:“十四弟,这个位置我争不过你。”
展开剩余80%十四爷的这番“口是心非”的征询意见,最终终于“如愿以偿”地坐上了大将军王的宝座。同时也问到了一个关键信息:八哥对这皇位念念不忘啊,他也是我的对手之一。
按照邬思道的分析,老八从这一刻开始就准备铤而走险了。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,靠着正常途径他全然没有希望,因此不搞出点旁门左道、不搞点惊天动地事件,不制造点混乱,他无法实现弯道超车夺取皇位,故而接下来他接连干了几件“乱”事:
康熙寿辰上制造“死鹰”事件;夺嫡之夜他命令丰台大营营长成文运整装待发;对于康熙口述的皇位继承人拒不承认,当众制造混乱。
对于“死鹰”事件,康熙是洞若观火,选择“岿然不动”的做法,该干嘛就干嘛。同时暗中警觉起来,秘密传旨给张廷玉和隆科多,让他们跟八爷断绝来往。康熙不愧为心思缜密的千古一帝,做事确实滴水不漏。
但对于还没有完全继位的雍正而言,老八的制造混乱显然给他带来了很多痛楚。一方面八爷党拒不承认康熙传位于自己,不停在殿前大喊大叫、继续煽风点火制造混乱,另一方面刚刚入主畅春园的他,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好在老狐狸张廷玉在,他在夺嫡之夜给了两道暗示,成功让雍正心领神会,雍正的皇位也终于稳住了。
张廷玉是《雍正王朝》中的老狐狸,“老奸巨猾”程度最为炉火纯青
对于张廷玉,他称得上《雍正王朝》中最狡猾的老狐狸了,较佟国维、王惔这两位资历和年龄均高的老臣更懂得“见风使舵”。他的老狐狸之处就在于:作为听懂康熙步伐的人,他从不轻易站队,直等到康熙给出了意思他才表明态度。换句话说,他始终站在皇帝的一边,而且从不猜皇帝的意思。就凭这一点,他就比佟国维、王惔更加“老奸巨猾”。
也正是因为他从不轻易亮明态度,故而在太子被废、康熙装模作样征询大家意见之时,包括佟国维在内的一干朝廷重臣都傻傻地投了八爷一票,而且还被康熙的“民意”障眼法给遮住了双眼。
只有张廷玉迟迟没有投票,直等到康熙亮明了自己的意思:有没有投二阿哥的?张廷玉立马噌的站出来,拿出了准备的众多票中的一张,大声说道:臣投票二阿哥。
就冲这一点,张廷玉不是《雍正王朝》中的最老奸巨猾的老狐狸,还有谁?
夺嫡之夜张廷玉给出了两道暗示,雍正心领神会,终于稳了
看过夺嫡之夜场景的人应该都会有个疑问:康熙不是秘密给隆科多和张廷玉密旨了吗?这皇位明显与八爷党无关,老九老十上窜下跳非要说康熙传位于老十四,完全是无稽之谈嘛。张廷玉为何不站出来说明真相呢?
实际上这也是张廷玉的老狐狸之处,毕竟此时的康熙已经归西了,正所谓“死无对证”,况且康熙的密旨也仅是告知给了张廷玉和隆科多。隆科多不必多说,墙头草两边倒,如果张廷玉此时亮明已经归西的康熙的旨意,必然会招致恶劣攻击,所以张廷玉这真相是万万不能说的。
他又在等,等什么呢?等四爷控制局势。但是前文所述,四爷此时刚入主,啥也不知道。张廷玉思索再三,决定必须给暗示,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:让张五哥扶着四爷进了里屋。这其中包含了两道暗示:
1,张五哥是四爷可以依靠的人,他因为“至诚至孝”的表现,让康熙大为感动,吸纳成为御前侍卫,从此不离康熙左右,对康熙的言行举止、物品摆放那是了如指掌,当然也包括金牌令箭;
2,为何让四爷单独进里屋?这是让四爷找张五哥去商量,眼下这种局势,靠康熙口授的圣旨是没什么卵用的,关键是等派兵。而且金牌令箭肯定也在里屋,这样四爷让张五哥暗暗调兵遣将,就可以避开八爷党。
果然张五哥在里屋一找就找到了金牌令箭,然后去四爷府找邬思道,再去宗人府放了十三爷,十三爷再去丰台大营接管兵权,然后率兵包围畅春园。整个流程大费周章但一气呵成。八爷党傻傻地除了发脾气啥也不干,最终只能束手就擒,承认四爷就是雍正。
发布于:天津市